从《小别离》到《小舍得》:人生百态,温柔以待▸聚焦◂
继《小别离》《小欢喜》之后,聚焦中国教育的“小”系列电视剧第三部《小舍得》定档于4月11日开播。
“中国家庭里头最多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它的普世价值很高。”导演张晓波坦言,《小舍得》其实是我们替孩子向所有的家长提问:
你们到底是爱我,
还是爱一个学习好的我?
一家团圆 风波暗涌
两对为“小升初”费尽心力的父母
轻松的谈笑之下
是对孩子未来的紧张与不安
名校竞争 躲不过这对“半路姐妹”的好胜心
一个绞尽脑汁 一个不甘示弱
比孩子 比面子 比比皆是
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情感的纽带牵动着彼此
没有人是这场竞争的受益者
于是 比人脉 比宠爱 比比皆输
成年人的世界 有太多舍与得
取舍之间 亦是 成长之道
试着放下焦虑
让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
试着放下隔阂
用心聆听 用爱交流
《小舍得》“比较”版预告
与前两部爆款相比,《小舍得》延续了“小”系列的现实主义基调,聚焦“小升初”阶段,试图进一步展现早期教育焦虑与困境,通过“舍得”传达抚慰焦虑、直面难关的积极态度。
当今社会,教育焦虑下沉的现象愈发明显,“小升初”已然成为中国家长面临的第一道选择题、中国孩子成长通关路上的初考验。是捍卫童年的自由,还是直面未来的竞争?家长纷纷陷入抉择两难的境地。作为《小别离》《小欢喜》姊妹篇,《小舍得》将触角指向不同教育理念的博弈,希望能为老师、家长、孩子提供某种指导,缓解内心的压力。
如今的大众电视银屏,可谓二分天下,一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玄幻、古装类IP剧大火,二是聚焦医疗、房产、教育的现实题材剧持续吸引着主流观众。
“随着古装大IP的枯竭,剧集在创作上必然向现实回归。但是现实题材并不一定就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基本的创作原则,它不是用来迎合审查标准的标签工具,而是做内容的立身之本。”谈及制作此片的初衷,柠萌影业CEO、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苏晓表示,现实主义的开掘深度在于对火热生活的采访深度;现实主义的感人魅力在于作品背后温暖人心的力量;现实主义创作的灵魂是植根于对人民深深的爱。
但现实主义仍有着自己的创作难点。对于快速变化的中国现实,寻找新的议题和切入点并如实还原细节,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考验。
“教育连接着家庭和社会,能够对社会情绪有特殊的体察。”“小”系列总制片人徐晓鸥认为,教育题材能够以更加独特的视角成为观察社会的突破口。在徐晓鸥看来,现实主义剧集不应该构成对社会焦虑的消费,而应该为焦虑提供出口:“我们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和逻辑,两代人可以通过剧集来沟通情感。”
从《小别离》到《小舍得》,在徐晓鸥看来,公司对制作现实主义题材项目的选择是正确的:“原来制作公司可能做古装挺多的,现在大家都愿意去做现实主义题材。”这一过程中,不乏政策风向的变动。广电总局在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多次发布了“推荐参考剧目”名单,其中包括《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等多部现实题材剧集。古装剧则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颇受市场欢迎的宫斗类型剧。但在徐晓鸥看来,更重要的是现实主义题材本就具备爆款潜质。现实题材最接近观众,其观众代入感、共情能力,对生活痛点的触碰,都是其他题材无法取代的。这让现实主义题材更适合社交的广泛传播。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舍得》是带着野心来的。
生活的复杂性决定文艺创作内容的多样性,文艺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焕发它从种子发芽到参天大树的蓬勃生机。茅盾曾说:“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生活的喜怒哀乐是多元的,发展变化是起伏的,生活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同的。文艺工作者理应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深刻体悟生活脉搏,清晰感知世情冷暖,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共情的能力,并将其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创作、典型人物刻画和精神塑造之中。唯有如此,才能激发起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热情和共鸣。
上海电视人此番“交卷”
“成绩”究竟如何
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编 | 刘莉娜
美编 | 何亦平
往期回顾
用短视频展现真实的生命,你看过吗这些让人泪目的视频?▸艺学堂◂